EN






    王 博 2015级博士生

 导师:陈 敏 教授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海洋浮游植物对溶解无机碳和溶解态铁的吸收及影响因素

论文答辩时间:2020518

论文概要:论文以位于高纬度的南极半岛东部海域和阿蒙森海,以及地处亚热带的大亚湾作为研究海域,利用14C55Fe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展了浮游植物固碳速率(CFR)和铁吸收速率(FeUR)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借助海水δ18OS构建的三端元混合模型,定量区分出南极海域大气降水和海冰融化水的贡献,进而探讨不同淡水组分输入对南极海域CFRFeUR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与此同时,开展了大亚湾CFRFeUR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揭示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且溶解态FeDFe)含量高的近岸海湾,CFRFeUR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另外,选取两种具有不同细胞尺寸的近海典型藻种(中肋骨条藻和小球藻),研究了DFe含量和光照强度变化对CFRFeUR的影响,探讨Fe在近岸海湾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研究得到如下认识:(1)生物可利用性Fe含量是影响浮游植物FeURCFR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夏季南极半岛东部海域和夏末秋初阿蒙森海,DFe来源及其决定的DFe含量调控着FeURCFR的空间变化。在具有高DFe含量的大亚湾,受pHDO影响的Fe存在形态(反映了Fe的生物可利用性)影响到FeUR的时空变化。对于实验室培养的中肋骨条藻和小球藻而言,DFe含量增加同样显著加强CFRFeUR。(2CFRFeUR对光强变化的不同响应影响CFRFeUR的空间变化及浮游植物细胞的Fe : C比值。在弱光或无光条件下,CFR受到明显抑制,但FeUR受到的影响很小,导致实际海区的CFR在光限制的站层位明显降低,而FeUR仍较高,从而提高了浮游植物细胞的FeC比值。(3CFRFeUR存在不同的粒径效应,大粒径细胞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而小粒径细胞因较大的比表面积具有更高的FeUR,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吸收利用DICDFe的动力学差异影响到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

            

                            王博和导师、答辩委员会                               王博和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