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海洋化学研究组简介
同位素海洋化学研究组简介
同位素海洋化学研究组先后将30多种同位素应用于中国及世界海域重要海洋学过程的研究,从海洋对象的同位素分析技术、同位素海洋化学理论基础等方面开拓了我国同位素海洋化学研究新领域,在海洋颗粒物运移与碳输出、海洋氮循环、海洋水团构成与水体运动、海洋放射年代学、生源要素生物可利用性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推动了我国同位素海洋化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l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初,黄奕普教授筹建海洋放射性研究实验室,开展放射性同位素在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978年,在李法西教授的指导、鼓励和关心下,黄奕普教授在厦门大学建立了同位素海洋化学实验室。
1978-1981年,开展海洋沉积物、海水、多金属结核/结壳中放射性核素测定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包括238U、235U、234U、230Th、232Th、231Pa等放射性同位素的富集、分离、纯化和测试方法。
1981-1988年,起步开展深海多金属结核形成机理、近岸海域沉积速率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1989-1992年,起步开展中国边缘海和近海水体运动的2H、18O、226Ra、228Ra示踪研究。1992年参加海峡两岸“南海东北部海区环流‘配合性’合作调查研究”,涉足南海的研究。
1993-1998年,起步开展海洋水体颗粒物运移与输出的234Th/238U示踪、开阔海洋水体交换速率的226Ra、228Ra示踪、14C-初级生产力、15N-新生产力、海洋纳米颗粒地球化学行为的同位素示踪等。1996年参加中国第13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涉足南极海洋科学研究。
1999-2005年,起步开展海洋水体颗粒物运移与输出的210Po/210Pb示踪、海洋磷循环的天然32P、33P示踪、地下水-海水相互作用的2H、18O、226Ra、228Ra、222Rn示踪、铁生物可利用性的59Fe示踪、多金属结壳的生长及其古海洋学意义等研究。1999年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航次,涉足北极海洋科学研究;1999年参加中国大洋科学考察DY95-10航次,涉足大洋科学研究。
2006-今,起步开展海洋生物固氮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的15N示踪、颗粒有机物循环的13C示踪等。
l 研究领域
开展同位素海洋化学研究,即利用海洋中固有的或外加的各种同位素作为示踪剂,揭示海洋学过程的机制与速率。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海洋氮循环过程与机制的同位素示踪;(2)海洋颗粒动力学与碳输出的同位素示踪;(3)海洋生源要素(磷、铁等)存在相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4)海洋水团来源构成与水体运动速率的同位素示踪;(5)海洋放射年代学及同位素古海洋学研究。
l 应用的核素
先后建立起30多种天然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核素和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测试方法,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海洋科学研究:2H、3H、7Be、9Be、10Be、13C、14C、15N、18O、32P、33P、40K、59Fe、65Zn、75Se、90Sr、137Cs、210Po、210Pb、222Rn、224Ra、226Ra、228Ra、227Th、228Th、230Th、232Th、234Th、231Pa、233Pa、234U、235U、238U等。
l 研究海区
北冰洋、白令海、太平洋、渤海湾、黄河口、胶州湾、黄海、长江口、东海、杭州湾、湄州湾、厦门湾、大亚湾、珠江口、南海、南大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