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通过对南海西北部陆架沉积物岩心的分析,旨在了解该地区近100年来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历史并为关键环境条件变化提供依据。采用沉积有机质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硅藻丰度和生物硅埋藏通量等多个指标,并对210Pb年代学进行了研究。无论是沉积的硅藻丰度、生物硅到沉积物的埋藏通量还是沉积有机质的δ13C在1960年以来都处于显著增加的趋势,它们共同反映的都是初级生产力的升高。基于这些证据,发现海南岛以东海域初级生产力自1960年代以来显著升高,近几十年来初级生产力的升高不局限于河口近岸水体,这与全球大部分边缘海并不一致,提出这一特殊性很可能反映了中国东南沿海人类活动尤其是加剧的大气氮排放对广大海域生态系统扰动作用的强烈信号。相关研究提供了百年尺度上南海水体初级生产力升高的同位素证据,对理解环境胁迫下海洋碳氮吸收过程的响应有重要价值。成果发表在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期刊上。

重建的历史变化 (a)生物硅的埋藏通量、(b)沉积物中硅藻的丰度、(c)沉积有机δ13C
(Mingyang Liu, Chao Li, Weifeng Yang, et al. A persistent increase in primary productivity east off Hainan Island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over the last decades as inferred from sediment record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20, 158, 11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