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对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温度、盐度、营养盐、颗粒氮PN、颗粒氮同位素组成(δ15NPN)等物理、化学参数进行了分析测定,揭示了δ15NPN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了浮游植物同化吸收作用和PN再矿化作用对δ15NPN空间变化的影响;根据瑞利模型和稳态模型,分别计算了混合层中浮游植物同化吸收硝酸盐过程的氮同位素分馏因子和混合层以深PN再矿化过程的氮同位素分馏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普里玆湾及其邻近海域的δ15NPN值在表层最低,归因于浮游植物优先吸收14N的缘故;混合层的δ15NPN表现出由陆架向海盆递减的趋势,可能是浮游植物同化吸收硝酸盐过程的同位素分馏因子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所致。在真光层以深,δ15NPN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伴随着PN浓度的降低,反映了微生物降解颗粒有机物过程中优先降解含14NPN。瑞利模型和稳态模型均可以解释真光层以深δ15NPN的分布,由这两个模型计算出PN再矿化过程中的氮同位素分馏因子分别为3.6‰3.2‰。本研究第一次给出了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PN产生和再矿化过程的氮同位素分馏系数,有助于深入了解普里玆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氮循环动力学特征。成果发表在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期刊上。

普里玆湾附近海域50 m以深PN再矿化的氮同位素分馏(a:瑞利模型;b:稳态模型)

Chunyan Ren, Min Chen, Laodong Guo, et al. Nitroge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of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production and remineralization in the Prydz Bay and its adjacent area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20, 39(12): 42-53.